振兴乡村,报国有我||寒假社会实践之探寻乡村建设 我为乡村代言
日期:2024-02-17  来源:beat365  浏览量:

以促进“乡村振兴”为实践活动的首要目标,深入推进“探寻乡村建设,我为乡村代言”的活动主题,2024年2月14日,“振兴乡村,报国有我”实践团部分成员在浙江义乌廿三里陶店村开展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接触当地村民,深入农村,了解当地历史,体会当地民情,他们表示----每个人都应该为乡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乡村地区的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通过此次乡村代言社会实践,不仅收获了知识和经验,也收获了成长和感悟,相信只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乡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本次活动,实践团成员从乡村风景、乡村文化、乡村手艺等方面走进陶店村,了解了村里的人文景观。

1.  乡村风景篇

从村里的宣传栏中得知,陶店村的古建筑,多建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规模宏大,工艺精巧,保存完好。最为难得的是,其中许多古建筑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修缮,其建筑功能依然完好。以何氏宗祠为中心,周围由慎修堂、继善堂、十三间等重要厅堂,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由何氏宗祠改建的文化礼堂,更焕发出新魅力。何氏宗祠又称小祠堂,坐西朝东,建筑分前后两院。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何懋宰发起建造。如今,墙上的增添了村情村史、家族名人榜、学子榜 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榜单,顿时让整个村子展现出活泼向上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40306161437.jpg

慎修堂俗称小份里或小房厅,位于路北52号,在何氏宗祠右侧,由何德斋建造,建筑落成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坐西朝东。正厅梁架粗壮,中堂悬黑漆鎏金木牌匾一块,由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翰林院编修王品芳题写。正厅通往内宅的二门为典型的商字门,堂楼外檐装修采用落地槅扇,镂空双面雕八仙人物图案,工艺极精,有准确的纪年。

微信图片_20240306161444.jpg

微信图片_20240306161449.jpg

继善堂俗称大份里或大房厅,在路北16号,慎修堂西侧,之间有火巷相隔,建筑年代与建筑风格大体与慎修堂相仿。建筑分三进三开间左右厢房,由二进四合式院落组成。

微信图片_20240306161455.jpg

十三间建于清末,位于路北33号,由正房5间,左右两厢两廊围合组成三合式院落。整个民居群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建筑年代明确,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微信图片_20240306161500.jpg

2.  乡村文化篇

通过走访村里老人以及文化传承人,我们了解到了陶店村是义乌“鸡毛换糖”的主要发源地。明清时期,义乌就有“鸡毛换糖”的习俗。曾经外出“敲糖”的村民多达上百人。

微信图片_20240306161508.jpg

鸡毛换糖是指在物资匮缺的年代,小商小贩走南闯北走街串巷,以红糖、草纸等低康物品,换取居民家中的鸡毛等废品以获取微利。“鸡毛换糖”是义乌的代名词,拨浪鼓精神是义乌人精神。浙商十大标志性事件,“鸡毛换糖”名列第一位。作为浙商的一种文化,“一分钱,撑死人;一毛钱,饿死人”,赚钱要有头脑懂得分享,“进四出六”,自己留四朋友得六。毫厘争取,积少成多、不忘吃苦。

3.  乡村手艺篇

历史是由人构筑而成的。因此,最珍贵的也莫过于那些人。捏面人、做糖画、唱道情,陶店村汇聚了一批民间手艺达人。

走在文化礼堂另一侧,手艺人在展示着自己的“手上功夫”。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不一会儿一个面人就诞生了。

微信图片_20240306161514.jpg

继续前走,可以看到一个带架的长方柜,里面有一个小碳炉,中间放满了糖稀(融化了的麦芽糖),柜中间按了根木棍,用来插已经制作好的糖人。边上有个圆盘,上面画了几十种动物花鸟,小到花鸟,大到凤凰;圆盘中有个转针,付钱转一次,转到什么画什么,可观可食。

微信图片_20240306161519.jpg

从村民那里了解到,在以前,凡是村里来个会唱道情的先生,那都是群众雀跃,迎进门,上宾坐,奉黄酒,客满堂。义乌道情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浙江省古老的汉族说唱艺术之一。义乌道情与众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演艺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以好听入耳为目标。

微信图片_20240306161524.jpg

本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以 “探寻乡村建设 我为乡村代言〞为主题,实践团成员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乡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所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陶店村来说,当地文化的传承是一种坚守的信念,需要付出毅力与决心,参与乡村代言社会实践让会让其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使命感。